3月21日,3台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压力感应导管”治疗心律失常的心脏介入手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导管室成功进行。这一技术在整个华中地区的首次成功运用,也标志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引领湖北乃至华中地区进入心律失常治疗的“四维时代”。
59岁的王女士是三台手术中的患者之一,两年前她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频繁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2014年3月,王女士来到人民医院再次检查,心内Ⅲ科主任黄鹤教授结合王女士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决定采用最先进“压力感应导管”为其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历时2小时的手术后,王女士的心脏即恢复正常,以往的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王女士表示,这一块“心病”折磨了自己两年,如今终于摆脱了。
黄鹤介绍,我国有近800万房颤患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近6%。房颤不仅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更使患者脑卒中(脑中风)的发病率增加4倍。曾经在房颤治疗的“二维”时代,医生必须通过频繁的X线透视观察心脏内血管,来进行导管的植入、放置和调整,医患长时间曝露在X线的照射下,带来了健康隐患;而在 “三维”时代,医生通过磁电复合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实时模拟出患者的心脏形态,直接“看着”心脏做手术,手术时间短了,医患少吃射线。
黄鹤表示,传统射频消融导管的最大弊端在于不能监测消融位点的损伤程度,医生凭借个人经验实施治疗,易出现消融不彻底或消融过度。如今压力感应导管将房颤治疗领入“四维”时代,在手术中,医生在看见心脏的同时,还可以直接感受导管对于血管壁以及消融部位的压力,精确地控制施于心房壁的触点压力,避免了无谓损伤,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据了解,上月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刚刚批准这种压力消融导管在美国用于临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该技术即被引入武汉,造福湖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