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100多年以前,一种被称为“幼教圣经”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发轫于欧洲,此后便开始迅速享誉世界各地。10多年以前,蒙台梭利教学法才开始应用于中国的幼儿园,从观念启蒙到市场演绎,这种新的幼教理念开始在中国风行。
72岁高龄、被誉为“国际幼教教母”的
白玛琳博士(Dr. Marlene Barron)将在武汉、南京、天津、重庆分别举行揭开蒙台梭利神秘面纱的主题演讲,旨在传授蒙台梭利幼教的真经和其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白玛琳博士曾创办了斯坦藤岛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的校长、纽约大学蒙台梭利教师学院的院长以及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前任会长。由于她卓越的教育成就,获得了多项国际教育奖。她目前担任伊顿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教育官,主要负责集团的教育教研以及伊顿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学院(EMTTA)的教学管理。
蒙台梭利教学法被引入中国之后,在1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全国各地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幼儿园、学校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市场演绎过程中,有的偏离了蒙台梭利教育精神,有的肢解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真正内涵,在市场大河的冲击之下,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中国市场急需真正的蒙台梭利教学法普惠广大儿童。
这次,白玛琳博士将通过城市巡讲活动告诉中国家长,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该如何引导孩子的,这里面包含了她40多年的研究成果,带着她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把握,据悉,这次活动将在中国武汉、南京、天津和重庆四城市进行。
蒙台梭利推动幼儿教育变革
100多年以前,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在二十世纪初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促进了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了《教育人类学》一书。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伊顿幼教:蒙台梭利教育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在伊顿幼教理念里,伊顿认为,把世界重要的元素(即教具)放入蒙台梭利教室里,让孩子藉由使用这个环境,具备探索世界的基本能力。
研究表明,0―6岁儿童的发育、发展历程非常特别。医学博士玛利亚?蒙台梭利从她的研究中知道,人类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会让孩子能够将环境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吸收进来,而在孩子的敏感时期(即0—6岁),这种有效率地吸收能够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在孩子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孩子的眼耳鼻舌身,从环境中吸收了许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作为日后发展之用。而3—6岁孩子藉由实际的动手经验,即将之前吸收的感官讯息,藉由操作适当的教具,以配对、序列、分类的方式整理感官信息,从而渐渐形成了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教室里的每一个教具就是给孩子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伊顿的蒙台梭利教室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这种“完备的环境”,老师还会给孩子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操作教具时提供示范和指引,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具有创造力,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对孩子填鸭式的教育体制,却在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在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和教育模式,正是伊顿蒙台梭利教育法大放光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