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来自1797年,Rollo通过一例患者的尿液观察,发现尿糖随进食谷物而增加,,他认为是谷物导致糖尿病,这个结果导致了200多年医学严格限制患者摄取谷物。第二种观点突出表现在2009年拜耳公司发起“糖尿病健康主食教育”,指限制了最低摄入量而未设立最高摄入量——吃饱了人自己会有感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ADA标准也竟然是高碳水化合物标准:碳水化合物在食物中的比例应在55-65%之间。这样前后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主张。我们是尊重前者还是后者?
人民网健康频道转发的文章《糖尿病人应该吃什么五谷杂粮》更加震撼了我。原来中国古代名医陶弘景、葛洪、孙思邈、陈藏器、苏敬、陈无择、李时珍等都明确记载了各种粮食对糖尿病人有利。根据这篇文章的线索,我看到了聂文涛的一个视频《中美糖尿病技术合作与展望》,明确指出限制谷物是糖尿病不能康复的重要原因。我想说,每一个学中医药的人都应该看看《中美糖尿病技术合作与展望》视频。著名中医学家王耀廷教授支持说:“中华民族有着食用谷物的悠久历史。谷物摄取不足会导致人体处理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最后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谷物为主食的年代糖尿病发病率很低。”用进废退,人体处理碳水化合物的能力长期不能得到发挥,就会衰退,糖尿病就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糖尿病就无法康复。
为什么中医学正确的东西会因为西医学进入就自己放弃了呢?甚至一些人为了说明中医学早就“限制主食”,而把孙思邈“不减滋味”曲解成不吃粮食?一些人替古人修改文章之后,又把这些臆造的知识讲给我们学生,讲给广大患者。而事实已经证明:这些修改后的知识是错误的。这种对中华民族生存经验毫无自信的做法,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大的心痛。
人们一谈起糖尿病就会面色剧变。糖尿病?那么就会被告知在以后的日子限制谷物,保持低糖饮食。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大量注射胰岛素有的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习以为常。认为天天在皮下注射胰岛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嘛!如果你对他说:“你把胰岛素停了吧!”或者“多吃点谷物吧!”他会以强硬的语气给予严肃的回应说:“你疯了吧!医生都说糖尿病病人都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和限制谷物的摄取吗?”“医生都说”这四个字,更代表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医生”已经长期不再学习医学知识,甚至“医生”的很多知识都是从医药代表那里学来的。我们更担心的是,医药代表那里的知识是否已经走进了课堂?
我为国人感到可悲和可怜。在中国人的眼中,国外的技术和观点就是好的。是!在这一观点和技术提出的时代,会对患者起到好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当时而言,比如胰岛素类药会对糖尿病的酮症有好的作用,他只用做糖尿病的急救,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而国人把西方的技术照搬过来,墨守成规,不知创新,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世界一切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科学的发展也总是遵循着问题——假设——否证——新问题,这样一动态模式不断清除假设中的错误而前进。难道医学技术不是如此吗?
1797年,Rollo主张限制谷物之后,人们严格恪守他的观点,无数的人为此丧失了健康和生命。而他们怨天尤人,也不考虑一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表面上,他的观点和结果无可厚非,实际是你深想下不难会发现:1.从统计学上讲(现代人们所接受的数据)他只对一例患者观察结果来约束所有人,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特殊性来约束普遍性,可信度可想而知了。2.假设人们不从谷物中摄取,就一定能控制血糖吗?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即使控制谷物摄取,人体也会把体内得这些物质分解,特别提醒在生理状态下,体内的糖、脂肪、血酮、电解质、水等物质的代谢处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确调控之下,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当人体在饥饿或者低血糖状态下,就会刺激胰高糖素等激素分泌,从而使肝糖原和脂肪快速分解,产生葡萄糖,这样血糖就会升高。更为严重的是,胰高糖素将促进脂肪分解,造成人体消瘦和酮体生成增多,甚至最终导致DKA。
糖尿病又称消渴,主要体征是三多一少,主要不平衡来自肺、胃、肾三脏之气,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既然糖尿病的根本是虚证外邪入侵,你还不注重饮食的摄入来补充后天之本。从而恶性循环下去,就会使不健康的血液流遍全身,损伤机体,进而出现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眼病、肾病、微血管病变接踵而来。
在我无以复加的心痛之后,我要再次引用王耀廷教授的话来表达一位当代中医药学生的心声:“任何民族都有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生存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尊重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对于数千年来一贯的文献记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照搬国外经验,无视本民族的生存习惯,将会导致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和加重。这些问题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更是涉及到生命和健康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