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从源头上说,是由美、日两国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合作再好也不能吃亏。”在央视的《环球财经连线》节目中,中国社科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肖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于永达两位专家,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丰田召回门事件背后的真相——“在贸易利益分配失衡后,矛盾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美日贸易纷争虽由来已久。但实际上看似剑拔弩张的两个国家,在博弈背后更是经济合作方面的好伙伴:美国输出日本技术,日本学习之后改造,发展本国产业,继而向美国出口。当利益分配在平衡的范围内时,双方相得益彰,贸易氛围也会比较融洽。
具体到汽车产业上也是如此:日美两国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发展更尖端的、数字的、汽车内控的比较新型的产业;而日本则采取了跟随性的战略,美国发明新技术,很快就会在日本得到应用。在两国贸易中往往是“美国向日本输出技术,日本学习之后改造,发展本国产业,出口进入美国和全球市场”的过程。
于永达分析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用美国技术的日本汽车回到美国市场竞争,凭借其节油、性价比、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不但抢占了美国汽车企业的份额,在经济危机这种大的背景下,甚至对美国的支柱产业构成了威胁。美国提供基础科学、日本提供应用科学,但最终的结果是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生存状况迥异。“合作再好也不能吃亏”,因此双方在利益分配的争夺一直十分激烈,甚至是惨烈。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肖炼的赞同。肖炼分析认为,日本在价值链中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每个环节都挣钱,而美国只是在“研究”一个环节挣钱,利益分配不均、贸易逆差巨大,这就形成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如果美国用更先进的技术开发汽车产业,本可以消除矛盾,但实际上美国没有这么做。既然两国利益产生矛盾不可避免,此番摩擦自然不能避免。
五十年贸易纷争的历史告诉大家:在两国贸易战中,日本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商品中所占比重超过20%时候,美国国内就会出现经济问题,两国之间就会在该产品领域产生严重的贸易摩擦。也就是说,在日本与美国的贸易中,需要时刻注意一个“度”。
而在召回事件之前,仅丰田一家汽车产品的市场份额便已十分接近20%这一临界点,对美国经济和汽车产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丰田显然是超过了双方贸易的“度”,超过了美国方面所能承受的极限,丰田也就“顺利成章”地陷入美国的“埋伏圈”。